报长推荐:江苏无缝钢管厂、江苏合金钢管、江苏锅炉管、无锡合金钢管厂现货库存查询
如今,在全国各地处处可见曾经在上海钢材市场打拼的成功商人,但近几年,这些人却选择离开上海到异地去投资,难道上海的市场还不够大吗?上述现象引起业内的关注与深思。刚刚在江苏常州投建龙成钢材城的上海宁金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石贵对记者说:“上海钢材市场已显现出了饱和态势,众多老板走出上海滩,寻求新发展。” 钢市溢出 寻求突围
曾几何时,上海钢材市场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商贾大鳄,而随着上海60余家钢材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加剧,诸多钢贸商已开始悄悄地将触角伸向外地市场。
通常看似平静的海面,总在孕育着下一次狂风巨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前些年钢市行情的红火,成了在沪钢贸商人崛起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伴随着上海一批新兴市场与电子市场的不断崛起,部分失去竞争力的原始摊位式钢材现货市场将迎来巨大冲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向记者介绍说,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摊位式批发市场这种传统交易形式已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实践。传统批发市场正面临被新型流通方式替代的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放弃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转而积极推进无形市场,逐步采用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上海是我国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的前沿阵地,传统市场遇到的挑战自然首当其冲。据现有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上海已有钢铁流通企业7000余家,成型钢材市场近60家,其中现代化的钢材仓库多达300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100多个,电子交易中心10家。
“由于新兴流通方式如票据市场、电子交易市场,更具完善的融资、担保、交易、信息快捷等现代服务机制,以致首当其冲迫于威胁的便是钢材现货市场。”上海第一钢市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华瑞近日在苏州召开的钢材市场、钢铁物流中心(园区)发展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据本报记者调查,成立将近10年的上海香山钢市,已于今年6月份正式终止营业。上海香山钢市是沪地改革开放后成立的最早的一批钢材市场之一,成交量曾达150万吨,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据记者实地走访了解,沪地众多老的钢材市场入住率已不足70%。上海柏树钢市一位管理人士感叹道,“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该现象便更加明显起来。”
今日钢铁网渠道部经理、钢铁研究员张亮向记者分析说,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目前我国传统的钢材市场普遍存在散、小、乱,功能简单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原有钢材市场已不能适应当前贸易需求,亟待战略升级。
异地复制 开花在即
近年来,上海钢贸人在外地投建的市场遍地开花,仅江浙一带就有七八十家上海企业前往投资。2007年6月18日,上海博源物资与上海鑫狮商贸公司联手北上,投资办起南通嘉信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2008年12月6日,上海恒钢实业等钢贸企业创立湖州中钢钢铁交易中心;以及上海励宁的浙江杭州湾钢材市场和上海龙纳实业的天津国际物流园区、常州龙成钢材城、苏北大丰上川钢市、宁波市北仑蓝海中心等物流园区逐一开建。今年上半年上海第一钢市斥资18亿元在广西北海市投建中国最大的金属物流加工配送基地……
中联钢网一位资深市场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选择异地投建钢材现货市场亦是一条难得的出路。尤其近几年来,上海钢市以上海为中心逐步向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区域以及天津、广西、山东等地区的发展进程再次加快。
“这些市场的投建都曾在当地钢贸业产生震动,上海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理念都不容小觑,他们的到来对我们多少是一种挑战。”天津一家钢贸大户曾如此评价上海企业的到来。
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秘书长叶黎明对记者说,异地复制上海钢市模式,这是钢铁服务业外地推广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上海市曹安钢材交易市场董事长周培建则说,在其他地区创建现代化大型钢材市场,这不仅仅是上海成熟钢材市场模式的异地复制外延,更是上海钢材市场投资方未来赢利、战略转型的一大好策略,也是促进异地钢材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样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外地成功投建一家钢材市场并非易事。
那么,除了沪地钢市饱和缘故之外,“逼迫”上海钢贸人选择异地投建市场的深层缘由又在哪里呢?
利益驱使 政策博弈
众所周知,投建钢材市场(园区),既需要极大的场地和资金,又需要具备极其成熟的市场经营模式与管理经验。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争得当地政府的支持,赢得好的减税、贷款及免息政策等。
“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与城市建设的繁荣发展,尽管上海依然十分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但对民营企业的投建项目扶持政策已远不如以前。现今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及配套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毕。世博会开幕后,上海重大基础建设工程将会更少甚至没有。”上海一位资深市场分析师说。
沪地钢市观察员包斯文对记者说:“事实上,近些年来,上海的建设投资规模增幅比其他城市明显减少,本地的钢材消耗量也慢慢随之而下降;而与之对应的是,上海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发展。”
“之所以做出退出的选择,和国家政策的战略调整也有很大关系。”上海香山钢市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其退出上海市场的原因。
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持续至今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开发,目前国家加大了对三大经济圈中间的“夹缝地带”的开发。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发展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合作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相继上升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些地区不仅交通物流条件得天独厚,而且当地政府对于招商引资的渴望十分迫切。如北部湾经济区,无论是从产业、财税、金融、土地使用支持,还是从外经贸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共给予了30多条优惠政策。
“较上海而言,这里每一项利好政策无不深深吸引着沪地钢贸老板,让他们下定决心异地发展,投建钢材市场,捞取更大利润。这些地区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将极大地提升当地钢材消费量,从而为钢材流通业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舞台。”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李博向记者分析。
据记者了解,9月初,由上海鹭坤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的当地最大的钢铁物流中心——海西(厦门)钢铁国际物流中心在厦门市翔安正式动工。这个钢铁物流中心的建设不仅得到了政策的支持,甚至大受当地生产企业的欢迎,这在上海市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厦门唯一的钢铁生产企业的众达钢铁有限公司某经理对于园区的建设给予了较高评价。据他介绍,福建60%左右的钢铁需要从外省采购,公司以前只能满足厦门1/3的钢铁需求,很多国外订单不敢接。以往我们既作生产商,又作物流商。而钢材物流中心的建成,能更好地把钢铁贸易的经营者集中起来。未来公司发展壮大,便要依靠翔安这个钢铁物流中心发展出口。
能否争取好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及政府政策扶持,无疑成为了上海钢市外延的本质向心力。
但业内专家傅林章对此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作出了较为保守的分析:这些新兴城市圈不像上海城市圈的钢铁需求庞大、辐射范围广,钢材物流中心的建设还需要周密谨慎地部署和规划。“更重要的不是简单重复以往的经验模式,而是要适应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钢材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