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国《中央日报》,今年 1-10月,韩国钢铁出口1679万吨,同比下降5.5%。但对我国的出口却陡增33.7%,达到433万吨。韩国龙头钢企POSCO(浦项钢铁集团)四季度的开工率已达到100%。
那么,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以及外间盛传的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韩国钢企如何能够打进中国市场,韩国钢企的竞争优势又有哪些?
面对韩国钢企对我国钢铁市场的猛烈攻势,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是固步自封,无视他人的蚕食,还是奋起直追,将对手彻底的甩在脑后了?
解析: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在最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钢铁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无到大的艰难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总体经济形势良好,钢铁消费需求一直居高不下,政府大力支持的情况下,我国钢铁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达到21.1%。
2008年,粗钢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占当年全球粗钢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
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大软肋决定我国钢铁产业质量
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大局而言,我国钢铁行业的主要“软肋”有:
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
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
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
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
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变局: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行业造成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据:
2008年9月份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钢铁生产量出现负增长,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多数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
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钢产量同比下降13.65%,10月份当月粗钢的日产水平为115.81万吨,比6月份最高日产水平156.48万吨下降近26%。
2008年第四季度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3.06%,其中10月份下降19.4%。
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1994年4月份价格为100)由2008年6月份最高的161.47点降到2008年11月份的102.30点,2009年4月份降到95.56点,低于1994年4月份的价格。
受钢材价格大幅下跌、钢产量下降及高价原燃料库存过高的影响,多数钢铁企业出现亏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2008年第四季度共亏损477.35亿元,而2007年第四季度盈利294.5亿元;2009年1~4月份累计亏损51.79亿元,5月份以后转为微利;2009年上半年平均销售利润率为0.18%,同比下降7.56个百分点。
进出口:
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钢材、钢坯折合粗钢净出口816万吨,同比下降20.3%,比第三季度的1960万吨下降58.36%。
2009年以来,中国出口钢材、钢坯大幅度下降,而进口大幅度上升。1~8月份,进口钢材、钢坯合计150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87万吨,增长34.61%。而出口钢材、钢坯合计1325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951万吨,下降69.01%,折合粗钢为净进口169万吨,而去年同期为净出口3354万吨,两项合计高达3523万吨,使中国国内市场可供消费的粗钢资源过剩压力大大增加。
2009年1~7月,中国向欧盟27国出口钢材下降82.23%,向东盟地区出口下降72.9%,向韩国出口下降73.12%,向美国出口下降67.52%。
反观:韩国钢铁行业现状
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846万吨,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出口总额的5.6%。在世界钢铁业界多年持续保持位居第五位,排在中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之后。
韩国钢铁协会预测,2007年韩国粗钢生产总量将比上年增长3.5%,将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达到5015万吨。
韩国各类钢铁制品的生产虽经历了2005年和2006年较低幅度增长时期,但进入2007年,随着汽车、造船、一般机械等制造业生产的好转,钢材消费量增加,各类型材的生产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棒型钢、中厚板、钢管三种产品增幅均超过9%,钢管增幅达到10.8%。
韩国钢铁行业的特点
韩国钢铁产业以浦项钢铁公司为代表,具备世界最高竞争能力。根据世界钢铁咨询公司WSD和日本钢铁新闻发表的资料显示,在制造成本、收益性、财务结构、扩充设备、内需成长潜力、技术革新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中,浦项钢铁公司都位居第一。韩国产业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韩国钢铁业在普通钢领域具有世界最高竞争力。同时在确保设备高效率运转,拥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方面占据优势。但是,韩国钢铁业同时受到基础原料(铁矿石、废铁等)短缺的制约,以及高级钢铁制品领域技术脆弱和部分产品供应过剩等不利因素影响。
韩国钢业简史
韩国钢铁业经历了从低端产品到高级产品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到97年金融危机前,棒型钢、钢筋、线材等普通钢铁制品增长迅速,91年至97年,钢筋年均增长11%以上,线材产量年均增长5.5%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前述低附加值产品产量增幅减小直至出现负增长,而船用钢板、汽车用钢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增长加快。
金融危机后,韩国钢铁企业致力于发展新技术。从90年代早期,POSCO就专注于FINEX处理方式的发展。今年成功地实现了设备的商用化,领先于发达工业国家的钢铁企业。FINEX处理方式的优势在于不再依靠无粘结特性的焦炭和煤的使用,原材料的处理被简化,处理过程更加环保,生产成本降低。此外,企业开始致力于汽车薄钢板相关技术的研发,例如hydrofoaming和TWB技术。今年6月,现代制铁通过电炉制钢方式,用废铁成功生产出210毫米厚的汽车钢板用平板。为应对新的环境规则,韩国企业正在加倍努力开发各种环保型性产品等。
在国际市场的纵横捭阖
韩国钢铁企业重视加强国际合作,加入了多个国际组织,包括世界钢铁协会、东南亚钢铁协会,以及诸如OECD钢铁协会这样的政府间组织。
2005年7月,韩国钢铁行业主办了“韩德钢铁研讨会”,旨在帮助促进韩德之间的技术合作。同年10月在首尔召开了“国际钢铁协会会员大会”。并利用第四届“中日韩商务论坛”在首尔召开的机会,加强了三个东北亚国家在钢铁领域的交流。
此外,韩国钢铁企业积极寻求多个分支领域的合作。例如,2004年举办了第八次“国际不锈钢论坛(ISSF)会员大会”,吸引了世界范围的不锈钢制造商。并吸引国际?发展协会(ICDA)和国际镍发展协会(NiDI)会议相继在首尔召开,与这些协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网络。
韩国钢铁工业协会作韩国钢铁业界行业组织,既是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又是会员企业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技术发展趋势等主要信息来源。协会代表本国钢铁行业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钢铁行业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开拓:韩国钢企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继现代钢管投入大陆钢铁市场后,韩国联合钢铁公司与高丽线材公司也纷纷加入投资行列,联合钢铁计划投入2.05亿美元,新设镀铝锌钢板、镀锌钢板以及彩色钢板产线,而高丽线材公司则计划投资建立钢线生产厂。
韩国各钢厂均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投资中国市场的声浪高涨,为掌握如此庞大的需求商机,继韩国浦项代钢管发布的中国投资计划后,联合钢铁及高丽线材公司,于同时期计划扩大对中国的投资。
联合钢铁先前已在中国上海成立了"联合制钢上海代表处",为落实以镀面钢板为主要的营销重点,更计划以2.05亿美元的投资金额,新建年产30万吨的镀面钢板生产厂,生产高级建材及家电用之镀铝锌钢板、镀锌钢板以及彩色钢板,希望藉此抢该类钢材市场的份领。
此外,隶属高丽钢铁的高丽线材公司,也计划将在大陆建立年产2万吨的钢线生产厂,地点选定於山东省青岛市,为抢中国市场奠基。
拷问,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经过朝鲜战争硝烟的洗礼,韩战后的朝鲜半岛一度处于极度贫穷落后的局面下。韩国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明显动荡的局面,独裁,腐败,贫富不均,人权微薄。韩国人民正是在这样一种极为严峻的形势下,筚路蓝缕,白手起家。政治上,他们推翻了专制的独裁政府,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经济上,韩国一跃为四小龙的老大哥,成为战后经济发展的典范。
同样,在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中国的钢铁企业,正如文章开篇所述的六大软肋,严重的制约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技含量,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恐怕将是未来我国钢企所应该大力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