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资料,到今年2月末,全国26个大、中城市的主要钢材品种(建筑材和板材)社会库存达到180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0%。由此引起一些人的恐慌,还有媒体将其比喻为“堰塞湖”,认为距离钢材行情大跌已经不远。其实,这是不全面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社会库存,实际上是保障生产流通正常进行的一个“蓄水池”。当期市场供大于求时,蓄水池水位上涨;反之则下降。因此,一般而言,钢材社会库存量显著膨胀,表明了市场供应压力增大,行情难以扬升。
必须指出的是,并非在任何场合下,库存量的增加,都一定是供应过剩结果,当然也不能够得出价格必然跌落的结论。
所谓社会库存,必须是涵盖了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库存、加工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流通企业库存;即包括已经入库的库存,还包括在途的库存等,而不仅仅是一些城市钢材市场的库存量。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缺乏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钢材社会库存量的权威统计数据。我们现在所能够做到的,只是根据历史经验,推测出一个所谓的“合理社会库存”。即为满足生产流通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社会库存。
一个较为合理的钢材社会库存量应该是多少?通过对当前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视为当年全部产量1.5个月的量,或者说,合理的库存周转期为1.5个月。比如,2009年中国全部钢材产量为69244万吨,那么其合理的社会库存量应当是8656万吨。要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一度努力争取的最好社会库存量,也就是年生产量3个月的周转期。计划经济时期钢材库存水平最高时,其库存量曾经占到了当年产量的50%,即库存周转期为6个月。
如果我们认为1.5个月的周转期,即8656万吨才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库存量,那么,1800万吨的社会库存实在算不了什么。当然,这个1800万吨库存量,远未反映出社会库存的全貌,实际库存数字要大得多。所以,我们更不能够以偏盖全,人云亦云,认为现在钢材库存不得了,以致成了“堰塞湖”,中国钢材行情将面临灭顶之灾。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社会库存的全貌。
由于目前还难以做到将社会库存量全部、准确地统计出来(即使今后也难以做到),因此,对局部钢材库存量进行抽样调查,观察其升降变化,也可以成为我们监测钢材市场的主要参考依据。没有疑问,上述全国26个大、中城市的主要品种钢材库存同比增长6成,表明钢材库存确实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即便如此,这个增幅也不是十分可怕。
首先是对比基数的影响。去年此时钢材市场正在遭受金融危机煎熬,市场心态是现金为王,争先恐后“去库存化”,钢材库存量低于正常水平,使得今年库存对比基数较低。
其次是“赌涨”因素的影响。受到全球经济复苏和原材料价格预期上涨的影响,许多贸易商和消耗钢材企业,普遍加大了钢材储备,以便乘机获利,进而导致了今年流通库存量的增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库存量的增加,并不都是意味着后市价格的下跌。许多时候,库存量越是增多,越是反映人们对后市看好,越是表明后市行情看涨。当然,这也有一个临界点。难以一直持续下去。
最后,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所需的钢材社会库存量也应当相应增加。千万吨的钢材库存之所以并不可怕,不会导致今后钢材行情的灭顶之灾,还在于受到了生产成本的强力支撑。这主要是铁矿石、焦炭、动力价格上涨和物流费用提高。比如长期协议铁矿石新年度价格涨幅将超出预期,很有可能上涨40%以上,为了消化成本增加因素,钢铁企业只能上调出厂价格,并带动整体市场价格上涨。与此同时,更为旺盛的实体需求和钢铁企业的微利状况,则为涨价提供了释放基础。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后市信心稳固,即使库存暂时偏大,也不会出现恐慌性抛盘。相反,一旦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跌落,便会有大量抄底资金入场,导致价格行情的企稳回升,跌落时间亦不会很长,更谈不上所谓“漫漫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