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协默许钢企自行谈判,意味着今年的铁矿石谈判已名存实亡
商报讯 综合中国证券报、新华网、第一财经日报消息,在28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有些无奈地表示:“钢铁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可与矿山约定临时价格采购铁矿石。”罗冰生的这一表态,意味着中钢协已经放弃了该机构此前一直强调的“在中钢协的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原则,这也基本宣告了2010年铁矿石谈判已经结束。
罗冰生认为,谈判双方应本着照顾供需双方共赢的原则进行,但是现在的谈判已经不再是谈判,实质是最后通牒。“三大矿山给出一个价格,让钢铁企业必须接受,而且给了一个期限,如果不接受就威胁断货。”他说。
罗冰生说,三大矿山敢于大幅涨价,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以来全球主要产钢国的钢产量大幅增长,全球铁矿石市场呈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三大矿山又垄断了全球铁矿石市场。
一个月前,中钢协曾呼吁国内钢厂统一行动,争取做到两个月内不进口三大矿山公司一吨矿石,以此对抗三大矿山公司在铁矿石谈判中的不合理要求和强硬态度。但一个月后,中钢协开始放弃这一做法。罗冰生说,由于今年铁矿石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三大矿山向全球客户提出大幅涨价要求,并采取最后通牒:钢厂不接受条件就停止供货,导致钢铁企业处境艰难。
A
无锡钢管有限公司现货销售:
不接受就断货 三大矿山太霸道
业内人士表示,“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如此大的涨幅对每年一季度的钢铁价格回调有较大影响。”
从钢铁生产和需求的状况来看,铁矿石供应对今年的钢铁下游生产链的影响是明显的。中钢协谈判中这样的劣势地位让业内人士普遍担心中国钢铁产业的未来。
为应对高矿价,中钢协呼吁我国钢铁企业海外权益矿要达到50%以上,目前我国海外权益矿仅占进口量的9%。资料显示,日本虽然自然资源更为贫乏,铁矿石几乎全依靠进口,但日本钢铁公司早在40年前,就开始了全球铁矿石资源战略布局,最终获得了很大的铁矿石涨价权益。
工信部称,加强国内钢铁企业的整合。最终形成数个规模巨大的钢铁集团。业内人士指出,钢铁企业必须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只是将中国钢铁工业做强做大。而且,决不能单纯为了抑制铁矿石需求而盲目消减生产总量,以至造成国内钢铁产需的较大缺口。
兰格钢铁资深专家陈克新认为,必须有国内相应增加的钢材生产量来满足,决不能够依赖国际市场购买。这样做不仅会付出比购买铁矿石更高的成本代价,而且还会产生失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而且即便如此,也不能够真正减少铁矿石的需求量。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钢铁产品和铁矿石的总需求量并没有因为中国企业大幅减产而减少,只不过其份额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而已。因此,也就谈不上逼迫世界矿业巨头降价。
D
中国钢企
未来在哪里?
B
中钢协号召国内钢企联合抵制三大矿山大幅涨价,控制进口节奏。后来,经记者证实,中钢协已允许国内部分钢企与三大矿山的价格“私聊”。
罗冰生同时强调说,钢厂以后进口铁矿石需要在三个行业自律原则(即《2010年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及申报程序》、《关于进口铁矿石代理制实施细则》和《进口铁矿石合同定期上报登记及其流向登记备案规定》)下进行,在不违背它们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进口铁矿石。
4月初,国内主要钢厂和铁矿石贸易商在一次会议上达成了铁矿石进口三原则。在业内看来,这三个原则原本是控制国内钢铁企业私自进口铁矿石而达成的。
至此,全民关注的2010年铁矿石谈判,以中钢协公开允许国内钢厂可以自行与三大矿山公司签订合同而告一段落。
这一天是2010年4月28日,距离2009年铁矿石进口合同结束整整28天,在不断高企的铁矿石现货价面前,在强硬的三大矿山公司面前,中国钢铁行业暂时放弃了抵抗。
中钢协黯然 允许钢企“私聊”
经历了5个月的煎熬后,铁矿石谈判的结局令人感慨。说三大矿山凭借垄断优势、抛弃共赢原则也好,说金融资本渗入铁矿石市场、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也罢,这些都是短期内无法更改的事实。业内人士指出,近两年的铁矿石谈判陷入“开局高期望,结局不甚理想”的怪圈,除了铁矿石转入卖方市场而国际矿山垄断优势突出的因素外,中方自身也有一些教训需要总结。
一是谈判要应时而变,“久拖”并不是好办法。回顾今年的铁矿石谈判,矿山从去年末的放风涨15%~20%,到年初的涨30%~40%,再到如今咬定90%~100%的涨幅,可谓步步逼近、层层加码。
“我们在年初时有一个基本判断,即铁矿石市场今年将转为卖方主导。谈判刚开始时矿山的报价还是试探性的,而随着全球钢铁业的逐步复苏,他们的涨价立场只会越来越坚定。从这个角度看铁矿石谈判,早谈成比晚谈成好。”联合金属网铁矿石频道主管杜薇说。
二是谈判要基于企业实际而不是舆论压力。这点罗冰生感触颇深,他在发布会上说:“铁矿石谈判现在成了连买菜老太太都关心的热点话题。”事实上,无论是之前的宝钢还是现在的中钢协,都无一例外地在谈判上遭遇了沉重的舆论压力。
贾良群认为,铁矿石谈判应该从市场和企业的角度出发,从实际和灵活的角度出发,避免受舆论影响而产生情绪化。
“中钢协的此次表态可看成一种妥协。但相比去年的强硬到底,如今的妥协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商业谈判本来就是有进有退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三是对于矿石市场出现的新模式、新工具,中方要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回避。
考虑到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时的经验欠缺和机制束缚,现阶段铁矿石“金融属性”的增强显然不是好消息。
但是,金融衍生品也绝不是“洪水猛兽”,现阶段的回避不代表永远不需要面对。特别是在大宗商品领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已是普遍现象,但国内机构在这方面的研究实力非常薄弱。每到铁矿石谈判关键期,外资机构的报告满天飞,而国内机构却几乎噤声。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也是国内企业需要正视和突破的地方。
新闻
观察
“曲未终人已散”
三大教训值得思考
C
谁在操控铁矿石价格?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有清醒的认识,“现在三大矿山公司都由金融资本控制,千方百计以追求当期最高利益为出发点,具有资本属性的特征,不考虑企业长期利益。”
这并非危言耸听。记者查阅了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这三大矿山公司的股东构成,发现虽然淡水河谷的控股股东是巴西养老基金,但“两拓”已完全被JP摩根、汇丰等国际金融资本把控。
相比之下,淡水河谷还是被巴西国有资本控制着。尽管如此,日本企业在淡水河谷中持有很大比例的股权。
谁给三巨头撑腰?
金融巨头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