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5年以来,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接连而至,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标准也一度提高,然而淘汰之路却一路艰难。
为什么在政策的
欲求各种规格无缝管请单击:无缝钢管、锅炉管、合金管、焊管
不断打压下,我国钢铁产能却接连拔高?
淘汰落后产能,应从何处下手?
业内人士对此众说纷纭:有指责政策执行力不足的,也有建议淘汰落后不宜一刀切的,而钢铁产品标识标准化的制定也成为当务之急。
生产篇
钢铁工业标准亟待完善升级
据了解,目前我国钢铁产品存在部分产品质量稳定性不够、性能指标尚有波动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建设滞后。
此外,目前我国一些产品标准中引用的基础(通用)标准和检验标准未完全与国际接轨。
在钢材社会需求不断升级的现状下,我们不禁要问:除了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的目的外,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能否帮助企业真正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呢?在此背景下,行业标准化的建设升级再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淘汰落后不能根治行业顽疾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落后产能?一些企业发出质疑。“300、400立方米的炉子到年底要淘汰,但500立方米的炉子照样可以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一家下游用钢企业用户向现代物流报记者反映,一些虽然不是要淘汰的炉子,但是他们不合格的产品却在不断地流入市场。该企业人士认为,淘汰落后政策若能真正淘汰落后的产品、规范市场秩序,会得到更多企业的拥护。
在河南一家钢材市场上,一位从事钢材加工的用户向记者说了他的“伤心事”。他用的是标识Q235的钢材,用来加工铸件一打就碎,买了20吨一根也不能用,找到厂家,厂家拿出产品材质书,说是合格产品,“以前买大厂家的用着没有问题,这次觉得价格便宜就买了一家小企业的,不想就出了问题。”
有些小企业小高炉生产的产品不可靠,那么大企业大高炉生产的产品就一定没有问题吗,也不能一概而论。
“一流装备不一定能生产一流的产品”,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冶金业商会副秘书长刘勇昌向现代物流报记者表示,近几年,钢铁企业的装备水平尤其是高炉容积提高得很快,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具备了提高质量,发展高端品种的条件。但是,“一些企业白班生产与夜班生产不一样,上一炉钢与下一炉钢不一样”,质量很不稳定,用户不予认可。
据了解,目前我国钢铁产品存在部分产品质量稳定性不够、性能指标尚有波动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建设滞后。
“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严格作业管理,成为当前钢铁企业稳定提高质量水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管理能力的基本标志。”刘勇昌言辞恳切。
刘勇昌进而强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产量和消费最大的螺纹钢筋,去年生产1.2亿吨,其中2/3是国外早已淘汰的低档钢筋(HR335)。
“中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要实行质重于量的发展方针,国产钢材质量要稳定提高,稳定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管理,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化的规范。”刘勇昌大声疾呼。
产品与标准脱节
“目前,我国一些产品标准中引用的基础(通用)标准和检验标准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在河北省钢管行业协会,该协会秘书长王连元对现代物流报记者说。
河北省是钢管生产大省,因此王连元对于国家钢管行业的标准格外关注,“我们与国际标准存在不衔接的地方,例如钢管尺寸规格使用习惯的差异,钢的牌号表示方法不一致,钢的化学成分规定存在着差异,检验方法标准有的还未采标等等。”“我们有一项焊管张力减径的标准已经上报国家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等待批复。”王连元向记者反馈。“由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快,而标准更新进度则相对较慢,标准的水平提高也较慢。”在采访中,有业内流通商向记者反映。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钢管标准标龄普遍较长,标准更新周期一般为10年左右,个别标准从发布至今,10多年未做任何修订。”
如此长的更新周期,势必造成钢管标准与钢管行业的技术水平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用户的需求更新脱节,造成钢管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不能及时纳标,因而造成新产品不能及时得到市场的认可,不能及时满足用户新的需求。采访中,业内人士对此反应强烈。“标准内容偏重生产技术多,而关注流通则较少,与市场需求脱节。”业内人士还向记者反映说,国内的一些钢铁企业通常只重视产品的前期开发,而忽略开发成果的专利化及产品后期的市场推广。“我国钢管标准较多地偏重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从而造成标准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和用户的使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出现标准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与此同时,更应引起关注的是,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加快,而标准更新进度却没有相应跟上,“市场上有了新产品,却没有相关产品的标准,造成产品不能及时得到用户和市场的认可,影响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一李姓钢材流通商对记者说。
由此,将国内外钢铁新技术、新产品及时转化为标准,使钢铁标准化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显得格外重要。
剖析篇
淘汰标准再拔高政策期待执行力
自2004年始,在全国数轮钢铁行业整顿中,遍布河北的小钢铁厂屡次被关停,但“风声”过后,都能奇迹般恢复生产。对此,宋继军认为,政策关键在于落实。
一场针对落后产能的围剿行动力度空前。
5月27日,工信部向各地下达今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其中2010年钢铁行业淘汰炼铁3000万吨,炼钢825万吨,这一淘汰任务比此前国务院通知要求大幅“加码”。当天,河北新金钢铁有限公司(下称新金钢铁)的负责人之一靳智慧(化名)正在参加一个行业沙龙活动。当他从一位同行口中得知此事后,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自己钢厂的小高炉保不住了!
因为按照工信部的淘汰标准,在今后两年内300、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要分别被淘汰。而这家钢厂现有的2座300立方米的小高炉均属淘汰之列。
在全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工信部统计,炼铁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约有1亿吨,占炼铁总产能的1/5。而其中河北省今年将淘汰炼铁产能占到全国淘汰任务的三分之一。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宋继军告诉本报记者说,“目前,河北大中型钢厂基本上已经没有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了,300、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主要集中于小钢厂和部分中等规模的钢厂。”宋继军说,今年河北至少有30家企业的49座高炉需要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淘汰。政策主要针对落后产能,河北省的中小企业难逃“劫数”。
不过,自2004年始,在全国数轮钢铁行业整顿中,遍布河北的小钢铁厂屡次被关停,但“风声”过后,都能奇迹般恢复生产。对此,宋继军认为,政策关键在于落实。
在本轮政策风暴中,河北的现实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观察样本。
断腕
事实上,新金钢铁拥有2座1000立方米的大高炉,但目前两座300立方米的高炉仍处于高效运转阶段,一旦淘汰对企业和地方来说可谓是“壮士断腕”。靳智慧说,“淘汰一台小高炉,一年损失至少有四五千万元。”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像新金钢铁一样有实力去建设大高炉,这意味着那些只拥有小高炉的中小企业可能不得不面临出局的命运。
河北省是全国钢铁行业的最大聚集地。每一次国家钢铁新政出台,都会给这里的民营钢企造成震动。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自2005年,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落后产能限期淘汰令就接连而至,让企业在不断地拆除和爆破中艰难度日。
“今年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河北省在全国应该是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在6月2日召开的河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智明对本报记者坦言,河北省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非常大。
今年前三季度,河北将淘汰钢铁落后产能1440万吨,其中炼铁产能1240万吨,炼钢产能200万吨,分别占全国淘汰任务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参与过历次淘汰钢铁产能工作的河北省发改委人士说,调控手段有限,最多就是勒令停产。但企业会偷着干,一些偏远地区搞个几十立方米的小高炉,连公司都没注册,也没纳入统计。拿他们没办法。
不过,河北省政府将于6月初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全省统一时间对部分落后产能设备实施拆除和报废。“只要没有拆除,就不算完成任务。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河北省召开会议的同时,邯郸市正在进行淘汰落后产能的“雷霆行动”,率先在全省公示了节能落后单位名单,其中包括邯钢、新金钢铁等,对节能落后企业要求在通报后一个月内,制定限期整改措施。这次行动涉及企业近82家,包括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
杨智明说,今年要进一步强化行政问责,“强化官员问责制促节能减排,对未完成减排目标的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分,直至撤职。”这充分显示了河北省淘汰落后的决心。
“(行政问责)很有必要,这是为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唐山市的常务副市长周仲明表示,“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淘汰落后产能这个难题难以解决。”
这场整治,不仅涉及产业发展,也关乎政府公信力。
难题
更多的一些钢铁企业拆小炉后实际建设的钢炉规模更大。比如唐山某钢铁公司,去年拆除了3个380立方米的高炉,转而新建了3200立方米的高炉。
唐山国丰钢铁公司副总经理付广华说,“唐山地区炼铁炉最低在600立方米,大的钢铁企业的高炉一般是1800~2500立方米,所以国家出台的政策对行业发展是好事。”主要原因是,越大的越利于节能减排,同时也不会在工艺上落后,有利于生产加快。
不过,企业上马大高炉则必须由工信部对企业生产规模、环保指标等进行一系列考核后才有可能获得“准生证”。
小高炉被拆只是时间问题。靳智慧说:“到时候不拆也得拆,否则我们整个厂子都会被断电断水,生活用电都不给,贷款也会困难。”
邯郸武安工业促进局一位科长表示,高炉必须拆除,“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我们这边把高炉停了,一些外地人就来买回去,装好了继续用。”
对于这个做法,靳智慧心情复杂。虽然不忍心,但在差别电价、贷款融资等一系列政策之下,这些设备已成累赘,“如果停产了还得按照差别电价交费,我们自己都要拆。”
不过并非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主动拆炉。
唐山市一位官员曾反问道:“国营企业,我们说了算,可是民营企业的设备是受物权法保护的。你说它不符合产业政策,我可以让它停产甚至给它注销公司,但是谁给我们权力去拆人家的炉子?”这一问,让某些调控手段于法无依的软肋暴露无遗。
而靳智慧最担心的还是拆炉后的职工安置问题和淘汰补偿。
不过,政府曾做出承诺,会帮助被淘汰企业解决职工再就业问题,“但难度依然很大。”
流通篇
钢铁流通变革标识标准成新宠
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为5.7亿吨,今年估算将超过6亿吨。如果以钢材物流、仓储的费用在150~200元/吨估算,钢材物流产业规模将高达1000亿元左右。这样,整个行业考证下来,标识标准化带来的实在是不菲的价值。
“钢铁物流项目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整个的标准制定计划在2年时间内推出,先期会推出包装标识和钢铁物流操作的标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盛志诚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说。
前不久,“重点物流领域关键技术标准”项目启动,此项目覆盖了钢铁物流、家电物流等重点项目。其中,钢铁物流项目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那么,为什么要先期推出“包装标识的标准”?钢铁产品标识标准化的意义何在?
标识标准化是销售竞争软实力
在钢材市场,记者了解到,钢材流通行业相关物流的标准不规范现象比较严重,“运一吨钢材好几个价,吊装、储存也是现讲价。”在河北某钢材市场,流通商向记者反映上述问题,行业呼唤规范化的标准尽快出台。
郑州泰信集团的董事长林晓均告诉记者,他现在经营的两家钢厂的板材,上面标识都是喷漆的。虽然也标明了生产标准、材质、规格和生产厂家,但是各生产企业均有自己版本,标识不统一,使钢铁产品的流通显得很不规范。
林晓均提议,应该尽快推进钢铁产品标识标准化的建设。“我在销售一线干了20年,经手销售的钢材数以亿计,但是,产品标识上都比较混乱,有关数量、材质、规格等信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些年,大的钢企虽然在内容上比较接近,但是各有自己的版标,标志不一样。如果统一起来,体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层次,而且反映了钢铁行业产销更加规范严谨,我们做经营的也更能凭借标识标准化提高自己在采购商中的形象,我认为,这是一种竞争的软实力。”
河北唐山和荣的总经理袁和平也兴奋地说:“若实施标识标准化后,有关此批货物的应有信息都将标注得清清楚楚。如果能够实现货物和标签一体,这样不仅利于入库的程序化管理,而且,简约了信息更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采购商采购放心,我经营也省心。”
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为5.7亿吨,今年估算将超过6亿吨。如果以钢材物流、仓储的费用在150~200元/吨估算,钢材物流产业规模将高达1000亿元左右。这样,整个行业考证下来,标识标准化带来的实在是不菲的价值。
整顿钢铁物流秩序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贵生曾感慨道:“服务创新的动力何在?一个是内部动力,另外一个就是轨道。技术的轨道、市场的轨道、商业模式的轨道、外界提供的机会和压力,还有竞争者、顾客和供应商等等。”
而钢铁产品标识标准化,实际上就是对过去钢铁生产、流通和采购使用等整个钢铁产业链运作信息的规范,同时,标准化标识承载的材质、规格等信息,都会大大推动营销能力的增强,提升钢厂的质量、技术和研发能力的竞争意识,体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服务功能。“目前,中国钢铁需求增长即将进入高消费低增长阶段,中国与国际钢铁市场一体化趋势已经使中国钢铁成为世界钢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融为一体,预示着中国钢铁市场稳定度增加将成为一种趋势。”钢铁行业专家分析说,“中国钢铁市场物流模式的基础性经济条件即将发生重大变化,钢铁物流标准化的基础性条件已经成熟。同时,钢铁现代化物流园区的建设,推动钢铁业向深度加工和产业链服务深化发展的大趋势,给钢铁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今,钢铁物流企业开始了全国性布局。年度经营额超过100亿元、甚至1000亿元的大物流企业已经出现。同时,现代钢铁物流中心的信息、金融、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功能的快速增强都预示着中国现代钢铁物流模式重大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此背景下,重点物流领域关键技术标准’项目启动,整顿钢铁物流秩序,加快钢铁物流标准化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且势在必行。”马忠普坚信。
很显然,产品标识标准化,包括生产厂家、产品明码标示的钢种、产品标准等,都需要现代钢铁市场在秩序整顿和推动钢铁物流模式转变中做好探索和实践,这样,钢铁产销才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使钢铁产品标识标准化等钢铁物流标准化项目,更好地承载和发挥科学管理、提高效率等优势。
标识标准化便于对钢铁产销管
说到钢铁产品实施标识标准化的积极意义,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认为:“从规范管理角度来说,采购商采购时更容易识别,提高出货与采购效率;现在,全国各地相继建设的钢铁物流园区,包括很多做外贸的流通企业,面对进出口业务,比如说涉及到编码、统一和归类等复杂的问题,如果实施标识标准化,这些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另外,钢铁产品标识的标准化建设,更便于国家对钢铁品种实施管理,包括市场流通的管理。比如,一些小的生产加工企业,如果不具备标准化所约束的资质,国家可能将来对之进行生产、流通和销售限制,担当一种市场准入制度,这样就可以使一些科技含量低、尤其是那些假冒伪劣的钢铁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受到制约,市场将藉此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维护。”“至于两年内能否完成标准化体系建设,钢铁界除了在认识上要跟上外,还要看政府推广的力度和地方政府、生产流通企业的配合程度如何。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钢铁物流标准化实施,尤其是钢铁产品标识标准化的启动,对行业规范生产和流通都很重要,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观点篇
淘汰落后政策不宜一刀切
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已经进行了数年之久,从2005年起,国务院已经先后多次发布文件,对淘汰落后产能提出严格要求,但一直收效甚微,甚至进入越调越多的怪圈。本次国务院再发指令,要求用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确保落后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对于如何定义落后产能,以及如何调整结构的争论,政府再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给出答案。但是,业内普遍认为,淘汰的标准还尚存争议,阻力依然存在,任务依然艰巨。
淘汰落后产能的初衷更多还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目前甚至被寄予成为解决产能过剩的抓手。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数量一定会减少吗?
淘汰落后产能和缓解产能过剩是一对既相辅又相悖的命题,淘汰20%的落后产能有助于供需的平衡,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意味着未来产能没有继续扩张的可能。
从历史经验看,以高炉、转炉容积大小来定义落后产能往往迫使企业“以大换小”,产能反而继续增长;另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产能对落后产能的置换也意味着淘汰落后并非对当前产能做简单的减法。
而且,随着淘汰范围的扩大,落后产能的数量仍会增多。因为未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钢铁产能增加后,国家如果按照旧的工艺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总会过时,“所以这个落后产能的标准每隔几年提高是肯定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增加淘汰落后产能的不确定性。
2005年年底,全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8000万吨。此后,淘汰小钢厂的政策文件层出不穷。但是,在2005年到2007年间,中国粗钢产量每年分别增加了6991万吨、7009万吨、7100万吨。到了2008年底,国内钢铁产能过剩规模已经达到了1.6亿吨。在政策作用下,产能没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
对此,有专家建议,政府及行业协会、监管部门需对本产业做科学的规划,对所谓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的标准进行界定,同时对新进来的企业,不能一碗水端平,要抬高新建企业的技术标准,这样有助于加快产业技术改进的效率。
在近五年来的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政府一直采用“唯装置规模论”的一刀切做法,主要集中在淘汰中小规模企业,淘汰相对落后的工艺。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政府部门能够给出落后产能的具体定义,今年4月份,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曾对这一问题有过解释,“落后产能的界定是根据行业生产特点和产能现状,并考虑到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在工艺、技术、装备、规模、能耗、环保、安全、质量等方面制定具体标准。”
此后,工信部钢铁行业淘汰落后日程表为2010年底前将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2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照此标准,这直接宣判钢铁行业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产能皆为落后产能,这部分产能占总产能的近20%。
然而,这种统一可执行的标准并未完全获得业内的认同。300、400立方米的高炉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高炉利用系数很高,炼得快,但能耗高。
原冶金部钢铁司司长刘勇昌也曾反对淘汰落后产能只看装备规模,“生产同样长材产品,用450立方米高炉、50吨转炉生产线,吨钢要节省60公斤标准煤。这意味着淘汰落后产能,全国钢厂只剩下1000立方米高炉后,再生产长材产品,全国每年将有1500万吨标准煤被白白消耗掉。”
因此,有分析认为,规模小并不等于不环保、经济效益差,规模大也并不一定经济效益好、环保效果好。有许多现实例子表明,经济效益达到最优,但规模未必最大合适,鉴于在钢铁冶炼过程中存在诸多特殊情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对于钢铁的强劲需求,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环保、节能等综合性生产工艺作为淘汰落后的标准。“从整体来讲,我国钢铁产业政策正在由过去技术型产业政策向宏观引导型产业政策转变。”政策最大的意义在于,配套的激励政策可以随之出台,比如优惠贷款等,以鼓励企业技术进步,让企业转变自身增长方式。确定产业政策,不是一定要立即执行、达到某种程度,而是应该给企业技术进步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没有必要一刀切,钢厂有能力新建项目,自然会淘汰300、400立方米的高炉。
淘汰落后产能≠减产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下述简称《通知》)细则,而消息一经传出,便在国内钢铁行业引起轩然大波。
面对数周来低迷不振的钢铁市场,以及长期以来钢材市场价格频频上演“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行情,业内有众多贸易商对此文件的及时出台看好。
伴随着市场预期的逐步升温,其自然而然地也被当作重振钢铁业,尤其是提振低迷钢价尽快回暖的一大利好消息。
但事实真的如其所说吗?看来未必。在《通知》的具体目标任务内记者看到,其中,2011年底前,钢铁行业将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
这样大力度的淘汰,看似十分有利消减当前过剩的钢铁产能。但事实上这并不等于业内期待的“减产”。
首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环保经济的迫切需要。而减产则要求实现在钢铁总体产量上的真正削减。
一定程度上看,即使淘汰落后钢铁行业产能能够实现减产,但这也只是一种短期的表现,不久依然会恢复甚至超过这一产能。譬如,坐落在河北唐山地区的众多小钢厂,多是拥有着低于400立方米的炼铁炉,一旦他们真的被拆掉,有着雄厚资本的他们一定会重新投建出一片达标的炼铁高炉,随之钢铁产能还会出现大幅增加。
另外,对于国内达标的大型钢厂,在发觉大批量中小钢厂因不达标而暂停生产之时,望着空出的这块肥沃市场,难免会萌生出“趁机扩大生产量”的想法。一方面,可以填补市场空白,另一方面,加快博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及销售利润。
其次,我们还应想到“产能置换”的概念。尤其对于大型钢厂,为保证公司年度目标及生产计划,在淘汰落后自身产能之余,必然会做到转移产能,加大其他达标高炉的生产量,因为他们绝不愿意因此舍弃原有的庞大市场占有份额。
如此一来,钢铁行业产能并不会因为“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而出现量上的下降,也不会因此改变当前的钢铁供求基本面,更不会使钢价理性回归市场并达到预期的平稳、利好发展。
这一点我们在《通知》中也可以明显看到,“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长期从事钢材贸易的上海京口贸易有限公司中卷板部经理余彩兵告诉本报记者,倘若文件中只是“减量置换”的话,相信意义就不同了。
事实上,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除含有“节能减排、大力环保”的根本初衷外,同时也在侧面折射出了“为改变多年来国际铁矿石、焦炭等钢材原材料定价权,加快实现国内钢铁企业集中度,一改传统散、小、乱局面”的本意。
当然,这也恰恰符合着《通知》中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
终上所述,我国钢铁行业在加快落实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应理性看待这一政策,把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与减产之间的关系真正区分开来,且调节好心态,继续做好应对市场波动的风险防控措施,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