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管知识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钢管知识 / 钢管价格产业发展政策 |
钢管价格产业发展政策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www.jswfgxs.com 发布时间:2010/11/8 阅读:906次 【字体:大 中 小】 |
建设国内特大型钢管价格企业并不是山东省高层一时的壮志豪情,此番海外买矿的豪气出手其实暗合山东钢管价格集团“大整合”的一贯思路。
据公开资料,其实早在2006年,山东省国资委就已在酝酿省内两大钢管价格集团钢管价格和莱钢的整合方案。
根据国家《钢管价格产业发展政策》,到2010年,我国将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源于“十一五”的规划思路,“3000万吨”旋即成为当时各大钢厂的奋斗目标。
2006年7月,山东省政府宣布以钢管价格和莱钢为基础的山东钢管价格集团建设方案获批。
2006年10月,原本定于10月底前为钢管价格、莱钢合并的新钢厂的挂牌时间,因人事安排问题被推迟。
此后,山东钢管价格集团的整合之路行动迟缓,经过长达两年的徘徊调整期,直到2008年才出现转机开始提速。2008年11月,山钢集团与日照钢管价格正式签署了重组意向书,准备将这支民企劲旅收入麾下。
然而,随着2009年6月日照钢管价格在香港借壳上市,山东钢管价格集团的整合之路又蒙上一层迷雾。
“这是板上钉钉的事”、“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山钢高层的强硬表态意味深长。
与山钢高层的强硬自信相对的是,钢管价格、莱钢、日钢整合日程一拖再拖,山东钢管价格集团这副牌子似乎目前还只是一个光亮的外壳。
2010年7月,非洲矿业集团对外发布公告称山东钢管价格向该公司旗下位于塞拉利昂的项目斥资15亿美元,由此山钢获得该项目25%的权益以及每年按照折扣价购买1000万吨钢管价格的优先权。
在内部整合困阻重重推行乏力的背景下,又斥资百亿购买西非矿产,个中缘由不得不令外界质疑。然而,内忧之下寻求外力,锁定原料供给渠道、从生产链条起始端“由外及内”推进整合,或许是山钢冒险“走出去”的真正寓意所在。
利益之争仍待破题
7月24日,莱钢股份发布一则重组风险公告,提示该公司与济南钢管价格的重组议案距离召开股东大会只剩一个月的时间,股东大会有无法召开以及重组无法实施的风险。
莱钢与钢管价格两家利益如何均衡,原有的市场如何划分,财权和人事如何协调,这些问题在整合之路稍见起色的当下又再次摆在山东钢管价格集团的桌面上。旗下两大公司貌合神离的“别扭”使得山东钢管价格借莱钢整体上市的愿望恐怕又要受挫。
“钢管价格、莱钢都有上万口人,每一步都直接触动所有人的神经,要实现产业整合,恐怕比股权整合更难。”钢管价格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说,这还没有算上民企并进来的日照钢管价格。
“其实,这些整合怎么说呢,说实话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整合。”分析师徐光剑一语道破症结所在。
“我的钢管价格网”分析师曾节胜认为,这次山东钢管价格集团大刀阔斧的整合之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这些企业都非常大、流水线非常长、人员多、机构也比较多,再一个莱钢、钢管价格都是千万吨以上的钢厂,彼此规模相当,都是比较大的。”
财权分散,人事难调,生产运营相互独立,这些棘手问题都是山钢难以执行统一管理、将整合真正落实的障碍所在。
“莱钢、钢管价格都是山东省国资委直属大型钢厂,相对于之前的河钢、鞍钢,进展还算可以,不过整合起来问题比较多,是需要一个过程去解决的。”曾节胜如是说。
“山东钢管价格集团属于行政整合的典范样本,”分析师赫荣亮指出,“比河钢的行政力度都大。”
尽管可以借助“行政之手”的强力,但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企业整合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线搭桥,任何整合到最后都是利益的重新分化与配置,如何找到各方的利益均衡点,仍然是个难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