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异常复杂,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我国生铁产量稳步回升。全年实现生铁产量5.90亿吨,比2009年增长7.42%。其中,重点钢铁企业实现生铁产量5.08亿吨,比2009年增长9.77%。(文中数据和分析均摘自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编制的《MPI 2011年度中国钢铁咨询报告》)
2010年上半年产能释放较快,第一季度生铁产量逐步提高;第二季度生铁产量增速加快;第三季度国家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部分企业产量受限电影响较大,同时,随着钢材价格的回落以及原、燃料成本高位运行,生铁产量在后期有所下降;第四季度产量恢复增长态势,月度产量运行较为平稳,全年生铁产量仍创历史新高。
无锡钢管有限公司现主导产品:结构管、流体管、高压锅炉管、化肥专用管、合金管、异型管、精密冷拔管、大口径厚壁管、机械加工用管。常备资源材质为: 10#、20#、35#、45#、16Mn、27SiMn、CrMo910、15CrMo、35CrMo、12Cr1Movg
高炉操作水平提高 技术经济指标改善
2010年全国重点企业高炉炼铁生产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在原燃料价格高涨、质量下滑的情况下,入炉焦比、喷煤比、热风温度和工序能耗等多项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加大了淘汰落后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一批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小高炉被迫关停,同时高炉大型化趋势明显,炼铁工序能耗下降。后金融危机时代,炼铁原燃料价格上涨,原、燃料质量有所下降,多数企业为追求低成本、经济炼铁而采购低品位矿石入炉,导致高炉入炉品位下降。同时,由于我国高炉操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炼铁企业更加关注焦炭质量,焦炭M40和M10有所改善,重点企业喷煤比、燃料比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与2009年相比,2010年炼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如下方面发生较大变化: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矿品位、工序能耗、高炉入炉焦比下降,喷煤比、热风温度提高。
大高炉建设成绩斐然
2010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共有1000m3以上大型高炉206座。其中3000m3以上高炉33座,2000m3~2999m3高炉57座,1000m3~1999m3高炉116座。2010年新建、投产37座高炉,新增炼铁产能约5270万吨。曹妃甸2号5500m3、迁钢4000m3、济钢、莱钢3200m3等大型高炉相继建成投产。炼铁装备生产能力结构如图4所示。
近年来,我国高炉大型化趋势明显,大高炉建设取得可喜成绩。3000m3以上大型高炉座数从2001年的4座增加到2010年的33座,宝钢4966m3高炉、首钢曹妃甸5500m3高炉、沙钢5800m3高炉的相继建成、投用,使我国特大型高炉在世界钢铁业占据一席之地。先进装备的产能比例由2009年39.4%提高到39.5%,先进装备数量所占比例由2009年21.8%提高至24.2%;由于我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的力度,落后产能比例由2009年10.6%下降至7.5%。
先进的技术装备水平是高炉获得良好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前提,而高炉技术指标的改善也侧面反映了装备技术的发展。国内近40家钢铁企业140余座高炉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大中型高炉各项技术指标与国际水平相当或更优,1000m3以上高炉技术指标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炼铁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预计2011年全国炼铁产能可达7.5亿吨,将淘汰落后产能0.20亿吨,新增产能0.70亿吨。
选择适宜的大型化水平
我国炼铁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炉平均炉容偏小,处于多层次、不同技术装备水平并存的发展阶段。受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较大。
尽管我国高炉技术装备水平在过去10年间取得巨大进步,但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仍然突出,炼铁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偏高;产能布局不适应矿石依赖进口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变化;我国目前高炉技术装备的平均水平与国外先进高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对炼铁前沿技术的投入和核心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发展尚处于追随阶段。
“十二五”正处于全球节能降耗要求日益提高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炼铁行业要从片面追求“量”的发展,转向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的“质”的发展。应大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在工艺技术和各项指标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还要加快装备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工作的进程,促进工艺与装备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协调发展,重点进行低碳炼铁工艺技术研究。同时,还应研究论证适合我国国情的炼铁装备大型化水平,避免为大型化而大型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