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3年来的整体走势来看,我国的铁矿石进口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后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
2008年~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分别为4.44亿吨、6.28亿吨和6.19亿吨,年均价格分别为133.00美元/吨、79.80美元/吨、127.50美元/吨。2011年1月~4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2.3亿吨,均价为157.73美元/吨。
无锡钢管有限公司现主导产品:结构管、流体管、高压锅炉管、化肥专用管、合金管、异型管、精密冷拔管、大口径厚壁管、机械加工用管。常备资源材质为: 10#、20#、35#、45#、16Mn、27SiMn、CrMo910、15CrMo、35CrMo、12Cr1Movg
在此期间,我国铁矿石月度进口量从2008年1月份的3680.79万吨,上升到2009年9月份的6454.57万吨,2011年1月份创下6897.01万吨的新高。2008年~2011年的前4个月,我国铁矿石月均进口量分别为3838.43万吨、4713.89万吨、5258.67万吨、5753.49万吨。从前4个月的数据来看,2009年~2011年月均进口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2.81%、11.56%、9.41%,说明了我国铁矿石需求量逐年稳步上升,需求波动较小,但增幅逐渐回落。
同期,进口铁矿石均价从2008年8月份的154.44美元/吨一路跌至2009年6月份的68.14美元/吨,然后开始持续上涨,到今年2月份升至158.37美元/吨,超过了2008年8月份的历史高点,3月份再创新高达到160.70美元/吨,4月份仍然保持160.45美元/吨的高位。2008年~2011年的前4个月,进口铁矿石均价分别为129.17美元/吨、79.52美元/吨、99.64美元/吨和157.73美元/吨,2009年以来的涨幅分别为-38.44%、25.30%和58.30%。3年来,进口铁矿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且在金融危机后呈现出连续大幅上涨的态势。
从近3年的走势分析,我国每年铁矿石进口量的最高点一般出现在9月份,而价格高点基本分布在8月份或10月份。如果按照这一经验,今年铁矿石月度进口量的高点仍可能出现在9月份,那么160.70美元/吨的平均价格有可能不是2011年内的高点,年内高点仍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现。
推出中国自己的铁矿石价格指数时机已到
通过对铁矿石进口量和进口价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供求关系来讲,铁矿石进口量和进口均价都出现上升趋势,从整体上反映了国内市场的供需情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的进口铁矿石总量比2009年降低了1.47%,价格却上涨了59.77%,呈现出“量降价涨”的走势。这种现象是不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从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幅度来看,这一供需关系被其他因素所扭曲,使这一涨幅显示出了不合理性。
从横向来看,2009年以来,与铁矿石的进口价格涨幅相比,炼焦煤的进口价格涨势显得疲弱得多。焦煤进口价格在2008年达到260美元/吨的高点后再也没有接近过这个高点,截至2011年4月份,焦煤进口价格仍不到该高点的1/2,仅为128.26美元/吨。而反观铁矿石市场,铁矿石进口量的变化远没有价格变化那么剧烈,进口量涨幅远小于其价格涨幅。很明显,铁矿石价格的主要矛盾不在于逐年上涨,而在于涨幅远超出了其市场供需情况所应反映出的上涨水平。而这个超涨部分就是三大矿山公司的超额垄断利润。
抛开美元贬值等因素,铁矿石价格指数的出现对铁矿石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普氏、SBB和英国金属导报推出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在铁矿石长协价格谈判破裂的形势下迅速填补了空白,掌握了铁矿石贸易市场的话语权,并在引导铁矿石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虽然大部分钢铁企业对指数定价均持否定态度,但是,由于中国铁矿石贸易市场的交易主体过多,铁矿石指数最终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定价指标,铁矿石价格也在表面上脱离了交易双方,交给所谓的第三方来发现。从根本上说,在中国钢铁业完成根本性的产业整合之前,通过市场主导夺回话语权的困难是非常大的。因此,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推出中国自己的铁矿石指数,不仅有利于维护全球钢铁产业链的健康运转,也是我国钢铁行业挽救成本危局的当务之急,
铁矿石“量降价涨”的走势不会持久
要打破由铁矿石垄断造成的成本刚性上涨的困境,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大幅降低对垄断方的采购量,形成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也是未来铁矿石市场出现逆转的前提。
从政策层面来看,综合能源、资源制约因素和国家控制通胀的目标分析,未来国内铁矿石采购量降低有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重中之重,提出要扩大资源税改革实施范围,将部分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商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从直接影响来看,消费税政策会导致钢厂通过涨价来转嫁税负,因此,该措施有可能促使未来一段时间钢价上涨。而从国家维持能源供需总体平衡的角度来看,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和钢铁等高能耗行业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是在控制能源消耗主线下的两个具体手段。在这两个手段的压力之下,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调低,利润水平已经排到工业行业末端的钢铁行业有可能进入产量下降周期,从而使铁矿石进口需求增速降低,甚至使需求逐步减少。在“十二五”期间,这种趋势将逐渐显现。
从汇率角度看,从2008年3月份至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0%以上。扣除美元贬值因素, 2008年3月至今,铁矿石价格实际涨幅为15.97%。但是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避免了大规模衰退,但也积累了巨大的风险,其中最突出的是通胀压力。如果人民币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对内贬值,那么这种进口上的汇率优势会很快丧失,人民币对内贬值迟早会传递到汇率上。所以,在进口铁矿石问题上,如何控制国内通胀水平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下半年以来,政府采取升息、提高准备金率、财政补贴、法律手段甚至行政干预等措施来多方抑制通胀,这些措施的影响将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大规模扩张阶段已经结束,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
从环比数据看,2011年4月份,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下降了11.1%,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矿的进口量分别下降3.55%、27.96%和15.40%。从同比数字看,2011年4月份进口量下降了4.42%,与2009年4月份相比下降了7.23%。2009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经连续两年在4月份出现同比下降的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矿山公司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铁矿石市场的变化将对其业务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2010年数据推算,我国进口铁矿石来源国的大体数字为澳大利亚2216万吨/月,巴西1083万吨/月,印度825万吨/月,上述3国进口量占我国总进口量的79.8%。2011年,三大矿山公司加强了对中国政府的经济公关,除了增加在中国的采购金额,还计划与中国的资源类公司展开合作,必和必拓提出要赞助中国政府公务员职业发展培训项目,其背后不难看出通过公关手段延长获得垄断利润时间的目的。铁矿石供应商的这种行为,用“刻舟求剑”来形容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总之,综合能源平衡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来看,政策层面的干预将引导我国钢铁产量和铁矿石需求进入下降周期。结合部分钢厂人士的综合判断,铁矿石需求有望维持一两年的平稳,然后逐步步入下降通道。同时,考虑到现有的铁矿石产能和已开工项目,2010年~2013年,主要铁矿石产地新增的铁矿石产能将超过5亿吨。铁矿石“量降价涨”的诡异走势势必不能长久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