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钢管有限公司现主导产品:结构管、流体管、高压锅炉管、化肥专用管、合金管、异型管、精密冷拔管、大口径厚壁管、机械加工用管。常备资源材质为: 10#、20#、35#、45#、16Mn、27SiMn、CrMo910、15CrMo、35CrMo、12Cr1Movg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史册上,镌刻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字———林纳。林纳,女,1915年生,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31年,她投身于抗日救国事业;1933年,被中共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初返回延安,先后任延安女子大学政治处主任、中央妇委支部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在开创东北根据地的过程中担任过中心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之初,任重工业部本溪煤铁公司副经理兼第一钢厂厂长;1951年,奉调到黑龙江省富拉尔基,筹建国家在“一五”期间从苏联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大型特种钢企业———北满钢厂(当时名为本溪煤铁公司第二钢厂),并担任第一任厂长;1958年后先后调任冶金部钢铁研究院党委书记、冶金部中南矿冶学院党委书记,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位1931年就投笔从戎的传奇女性,在她53年的生涯中,始终不失革命先锋的本色。尤其是1952年,她响应党的号召,舍弃本溪煤铁公司副经理兼第一钢厂厂长的优越条件,毅然领命来到冰天雪地、野狼出没的北满荒原,肩负起筹建北满钢厂(现东北特钢集团北满特钢)总指挥的重任。
滔滔嫩江水,巍巍特钢城,成为了铭记林纳的永恒历史见证。
艰苦创业打先锋
北满钢厂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掌上明珠”。它是新中国在工业基础极端薄弱、建设经验近乎空白的条件下,首次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建设的唯一的特殊钢厂,最初设计年产优质特殊钢16.6万吨,总投资达4亿元人民币。
富拉尔基有千年荒原,人迹罕至,经济落后。宽阔的嫩江从大兴安岭流经此地,为工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当时,这里没有一家像样的工业企业,只有一个打马掌的铁匠铺子。1951年正月初三,林纳被正式任命为北满钢厂建设筹备处主任。作风一贯雷厉风行的她只经过3天的筹备,撇下家中刚出生3个月的女儿,率领第一批先遣筹备人员踏上了奔赴北满的列车。
解放初期的富拉尔基,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林纳一行人乘坐的美国吉普车刚到村子里,就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好奇地问这问那,不知道这种铁做的“马”是吃什么才跑这么快的。最初,老百姓听说他们是来建钢厂的,甚至不懂什么叫钢厂,以为是建“缸”厂呢。北满荒原没有大米白面,天天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喝的是土豆萝卜汤;开始住的是帐篷,后来租住当地人的小土坯房。那些年,北满的冬天特别冷,甚至达到零下37℃,在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中温度也是在0℃以下,戴着皮帽子、穿着棉袄睡觉半夜也常被冻醒。林纳从不叫一声苦,她与大家一起啃窝头、嚼咸菜,还给大家讲战争年代的故事,讲这个大工厂建成后对国家的贡献……林纳那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和带动了广大职工。
施工建设总指挥
北满钢厂是新中国第一座从苏联引进全套设备的大型特殊钢企业,技术新,规模大,工期紧,要求高。随着第一根桩在北满荒原立起,千百吨的设备、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到此地,在施工现场堆积如山。随着新项目一个一个落成,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不断出现新的难题。当时调任北满钢厂的领导干部中,大多数人领过兵,打过仗,却没有真正学过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冶金专业的管理和技术知识。面对全新的现代化企业,林纳带头树立起学习业务的风气。除每周请中苏专家讲两次业务课外,她还抓紧时间向内行人学习。工作之余,她与秘书组成自学小组,一块演算、切磋难题。当林纳的大女儿从苏联回国后,她就向女儿求教数理化知识。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林纳迅速成长为一名熟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内行领导,并培养了一大批懂业务的专家型领导干部。
在处理与苏联专家的关系上,林纳是尊重而不迷信,合作而不依赖。本着为国家、为企业负责的态度,林纳坚持参与处理生产技术问题。如,工厂的大型初轧机和水压机在试运行中经常无法正常作业。林纳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中方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的意见,在与苏联专家的探讨论证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实践证明,林纳组织中国专家搞的方案,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疑难杂症,就连苏联专家组长都不得不说:“林厂长走群众路线,搞出来的土洋结合的技术方案过得硬。”
职工群众贴心人
在北满钢厂初建时期,林纳将关心群众、深入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她留下的传奇般的故事仍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建厂初期,环境艰苦,尤其是北大荒的冬季,给职工生活带来很多困难。林纳尽力为职工解决好衣食住行几大难题,以及子女入托、学生上学、看病就医等生活问题。在她的亲自指挥下,当时在国内属一流水平的住宅区、浴池、医院、学校和锅炉房仅用一年时间就竣工投用,职工食堂、宿舍、中小学校、托儿所是她经常光顾的场所。她常说:“我们的职工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艰苦的北满钢厂,我们要尽量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大家安心工作。”
1956年,电炉车间有一名工人被传送车挤坏了膀胱,生命垂危。但当时国内最好的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并不接收外地转院患者。在北京出席党的八大的林纳闻知此事后,立刻亲自前往医院商量。为了让医院破例,林纳当即去中南海请刘少奇主席亲笔写了一个批条,使这位工人的性命得以保全。至今还健在的那位工人依然清晰地记得林厂长那铿锵有力的讲话:“搞工业也是一场‘战争’,也要有人牺牲和负伤,但是作为一名指挥员、领导干部,要尽量减少伤亡。工人的生命保不住,是我们最大的失职。”
林纳是一个有着丰富革命经历的老共产党员,她懂得,为了建设好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型特钢企业,人才是第一要素。林纳有句挂在嘴边上的话:“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贝,是我们厂的宝贝。”但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和从国外留洋归来的“海归派”大都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林纳在尊重、信任他们的同时,也给予了力所以及的帮助。工程师马迪章出身于资本家家庭,但他积极要求进步,业务能力强。林纳在肯定他的表现的同时,还严肃、尖锐地指出了他的缺点,主动担当他的入党介绍人,帮助他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马迪章在入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干部,为我国的钢铁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工作岗位上。老工程师李才全旧社会曾在中国台湾谋过职,但林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后来,李才全调任黑龙江工学院炼钢系主任,成为我国冶金行业的知名专家。对于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林纳也十分尊重,虚心拜他们为师,有了问题常找这些专家商量。对于青年技术人员,林纳更是关怀备至。她经常深入宿舍,看望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在紧张的生产施工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林纳经常用宏伟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来教育和鼓励青年建设者。她与新来的大中专学生在嫩江之畔燃起篝火,赋诗唱歌,跳起集体舞,使远离家乡的青年们忘记了寂苦,激发出为工厂建设奉献青春的决心。
大业成功铸丰碑
就是在那样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林纳率领创业大军,战严寒,卧霜雪,艰苦奋斗,精心施工,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厂房施工和设备安装工程,并一次开炉成功。1954年7月,北满钢厂炼出了第一炉钢;1957年11月3日,北满钢厂全面开工投产。北钢的建成投产,大大改变和提高了我国特钢产品的结构和水平,先后为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门重型火炮、第一辆重型坦克、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架歼击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万吨远洋巨轮、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第一枚洲际导弹等许多个“第一”提供了关键性合金钢材,填补了我国多项空白。
林纳这位精通业务、俄语流利的女厂长闻名冶金行业。她有问必答,十分内行,以至于朱德、周恩来、李富春在多个场合对林纳这位“国宝级”的女厂长都赞赏有加。虽然如此,林纳却十分谦虚。一次,一个苏联代表团来厂里访问,客人们坚持要林纳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她却简单地用俄语说了一句:“打过游击,搞过土改。”
十年“文革”期间,林纳被林彪、“四人帮”集团迫害含冤而死。粉碎“四人帮”后,林纳的问题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审查并平反昭雪,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北满钢厂开工时,为纪念并表示对老厂长林纳的敬意,职工们曾用第一炉不锈钢水浇铸了一颗钢印。经过十年动乱,林纳的许多物品都遗失了,然而这颗凝聚着她与北钢人共同奋斗的情谊的钢印保留了下来。在骨灰安放仪式上,北钢人与林纳的子女把这颗刻有英魂名字的钢印放入骨灰盒,陪伴老厂长的英灵长眠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60年过去了,新中国的特钢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告慰老厂长的是,如今的北钢人正抓住时代赋予的大好时机,进行第二次创业,一个强强联合的特大型的东北特钢集团正在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