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中国经济滞胀频引猜疑 |
中国经济滞胀频引猜疑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www.jswfgxs.com 发布时间:2010/6/19 阅读:623次 【字体:大 中 小】 |
最受关注的物价指标CPI同比涨幅突破3%。居民储蓄负利率的现实,势必带来利率上行的压力。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都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速,但比1季度出现了快速回落的态势。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通胀上升而增长放缓的滞胀局面?
欲求各种规格无缝管请单击:无缝钢管、锅炉管、合金管、焊管
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对工业部门的扩张拉动显著。在政府大力度调控的背景下,2010年中国房价涨幅明显回落,表现为新开工项目减少,基建投资放缓,钢材等工业品需求下降,价格疲软。随着房地产投资下降后,对上游行业的紧缩效应逐步显现,难免会波及实体经济增长。
与投资减速的趋势不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另外两大部门表现强眼。一是5月份出口增长以外激增,同比增长48.5%,二是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7%,显示国内消费需求并未因房地产调控受到抑制。然而,未来出口和消费保持增长也面临风险。由于接到订单和实际出口之间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升值的作用可能尚未兑现。6月以后出口增长很可能会从高位回落。消费方面,虽然就业、收入增长形势稳定,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支撑,但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升级”消费品,在国家延长补贴政策的背景下,增速仍比2009年放缓,这不能不让人对消费增长的后劲感到担忧。
面临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胀上升的双重压力,中国经济如何避开“滞胀”的局面?如果政策得当,实现这一目标还是有可能的。首先,中国经济依然处在增长的快车道,可以承受 GDP增速1-2个百分点的下滑;其次,虽然经济增速下滑,但投资部分下滑多,而消费领域保持增长或基本持平,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虽然整体依然失衡,但有出现了改善的迹象;再次,5月CPI虽然同比上升,但同4月相比环比下降,显示近期通胀压力并没有变大。美元升值,大宗商品回落,也有助于减少中国的进口成本,缓解PPI和CPI通胀的压力(“滞后”效应还未显现)。
政策层面的关键是如何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又不推高通胀。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一方面带动的投资和GDP的增长,同时也留下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上升的副作用。政府目前不太可能放弃调控,重新推动新一轮投资扩张。下一阶段只能着重于落实前阶段房地产调控的政策,观察政策效果,防止调控过度带来大起大落。对于通胀的压力,应该大胆动用利率、汇率等工具,实际上利率、汇率的小幅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主要是心理作用,其实际影响甚至小于房地产和信贷的行政性调控手段。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完全可能起到稳定通胀的作用。
真正能够持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是十多亿人口组成的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拉动这一需求,靠得不是新一轮投资热潮,不是保持低利率,更不是吹打房地产泡沫。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推动一系列制度改革:限制垄断,鼓励市场竞争,特别是给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改善社会收入分配,支持劳动者通过集体议价等形式,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医疗等社会保障,释放居民储蓄。日前,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在《求是》杂志发表《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了上述改革的正确方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