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情中追忆,在追忆中回味过往岁月的种种,《钢铁年代》再次拉近了那一段热血与汗水抛洒的年代。
作为一部献给全国一亿四千万产业工人的鸿篇巨著,《钢铁年代》编剧高满堂为了写好这个剧本,与创造了那段历史的老厂长、老工程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搜集到大量创作素材。尤其一本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鞍钢志》记载了共和国工业长子鞍钢的艰难历程,让他看后心情激荡。
从《钢铁年代》播出的剧集看,鞍钢元素的确不少。在欣赏电视剧之余,不妨让我们走进那个真实的“钢铁年代”。
80多岁的龙春满仍心系钢铁
一穷二白 探索炼钢法
缘于职业的原因,记者曾与建国初期的一些老鞍钢人进行过深入的交流。虽说这些老人大多已故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留在我的记忆中,尤其他们对鞍钢深深的眷恋之情和为鞍钢奋斗的精神,依然常跃上我的笔端。
无锡钢管有限公司现货销售:
已故去的杨树堂是全国著名的钢铁冶炼专家,他1934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矿冶工程系,并于1937年被派往德国留学,在克虏伯钢铁公司他学习炼钢专业达3年之久。鞍钢解放时,他成为鞍钢第一代科技工作者。
杨老清楚地记得,1948年来到鞍钢后,映入他眼里的工厂用千疮百孔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时,有关设计、施工、管理、制造、生产等许多重要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都被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或劫走,恢复生产遇到了人才、器材极度匮乏等诸多困难。尤其日伪时期,凡是技术岗位,都由日本人担任,中国工人只能当苦力,懂得冶炼技术的人寥寥无几。刚开工时,党和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献交器材,支援鞍钢建设的号召。当时的场面极为热烈感人,到处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们都在为献交器材忙碌着。杨老说,那时候工人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把工厂恢复起来,生产出最好的产品。
那时候,工人们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无私的精神,感染着杨树堂。他和仅有的几位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两座10吨固定式小平炉生产技术上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炼制板材钢,供中板厂轧制;另一方面加紧培训炼钢工人,以适应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杨老说,为了帮助工人们更快地提高炼钢技术,他编了个“看断面,猜碳量”的顺口溜,使工人们很快地掌握了炼钢操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含碳量,使钢的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
而作为鞍钢第一代科技工作者,杨老也在不断探索中发明了各种炼钢法,他采用固定式平炉上下罐出钢倒罐铸锭,成功地炼出电机硅钢等钢种;1950年,他采用“串铸法”以铸代锻,成功地浇注出钢质军镐,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1965年,他倡议并主持了在鞍钢采用双床平炉氧气炼钢取代旧式平炉的试验,使380吨大型平炉每床冶炼时间最短缩减为90分钟,进入当时世界先进行列。
鞍钢精神 源远流长
鞍钢“七九”开工60年纪念的时候,记者曾采访过亲临鞍钢开工庆典的杜枫老人。当时83岁的他对过去记忆犹新。
1949年,22岁的杜枫在樱桃园矿(现为鞍钢齐大山铁矿)工作,开工那一天,他就在鞍钢的大白楼门前。当时楼上挂着横幅:“中国人民钢铁事业胜利建设万岁!”红底白字特别醒目。李富春代表中央给鞍钢授旗时,旗上写的“为工业中国而斗争”一行字,他看得清清楚楚。当时,他备受鼓舞,看到党中央、毛主席对鞍钢这么重视,作为鞍钢工人,他感到自豪和骄傲。他想,一定要为恢复鞍钢建设作贡献。
当时的樱桃园矿,疮痍满目,铁道被扒了,矿坑也塌陷了,根本无法进行生产。而且,日本人离开前能带走的设备都带走了,带不走的就埋在地下,杜枫就和其他工友白天黑夜地挖,不到20天就挖出大小器件上千件。宏伟、壮观的开工仪式让杜枫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他清楚,提供不了矿石就要影响鞍钢炼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又成立了抗美援朝宣传队,鼓动工人多生产,打击美帝。1950年年末,他们开始用废矿石修建飞机场。杜枫老人说,那时职工干劲可大了。1953年,鞍钢“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后,矿山的建设也迅速发展起来。
提起“三大工程”,老鞍钢人都会记得那感人至深的历史一瞬:195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60岁生日那一天,收到了鞍钢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样品这份特殊礼物。毛主席微笑着抚摸钢管的情景,已成为鞍钢历史上骄傲的一页。而作为鞍钢第一代女轧钢工,高玉英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1999年采访她老人家时,她还兴奋地谈论着鞍钢的第一根钢管,因为那根钢管凝结着她的心血与汗水。
1952年12月28日,高玉英到鞍钢无缝厂参加工作,成为鞍钢第一代女轧钢工。时值鞍钢“三大工程”建设开工之际,火热的建设场面和高涨的劳动热情,感染着高玉英,她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岗位工作。从此,她在轧钢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1959年7月,高玉英曾随着中国工人旅行代表团出访前苏联、波兰、捷克等国家,这是党和人民给予她的信任与荣誉。
高玉英现已辞世多年。如果今天坐在电视机前看《钢铁年代》,她一定会有太多的感触。剧中那一股子拼搏奉献的精神,不也是她自己人生的写照!1967年,高玉英所在的机组发生顶杆事故,正在抡锤的高玉英被掀翻在地,胸椎第三节压缩性骨折。然而没等伤好利索,她就怀揣诊断书上班了。她遇上几次调离岗位的机会,但都放弃了。她认准了一个理儿,只有在最艰苦的岗位拼搏,才能回报党给予她的一切。
新鞍钢 乘风破浪
80多岁的龙春满,对钢铁行业情有独钟,他曾担任过鞍钢的总工程师,尽管退休在家多年,但仍心系钢铁。他说,从电视剧《钢铁年代》一播出,他每天就坐到电视机前,他不否认电视剧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但认为以小人物反映那样一个洪流滚滚的年代,毕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他的记忆中,鞍钢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一切用震撼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龙老是1954年2月到鞍钢大型厂工作的,那时鞍钢的“三大工程”刚刚投产,经过一段时间生产,鞍钢终于轧出新中国的第一根钢轨。除却兴奋和激动,当时20多岁的龙春满铆足了劲儿想好好学技术。那时,鞍钢从炼铁到炼钢、轧钢,几乎所有的工艺流程在技术上都要依赖前苏联的专家和抗战后留下来的日本专家。龙春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都要进行培训,龙春满就抓紧一切时间学技术。他回忆说,过去的生产条件和技术与今日比相去甚远,当年全国的钢产量只有500多万吨,但鞍钢的钢产量达到300多万吨,占了一半多,这让他感到很骄傲。
往事如昨,但一切已今非昔比。龙老个人不仅成为钢铁行业方面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而且还编写过《工程师方法论》、《总工程师手册》等书,并于退休后在《英国钢铁》、国家级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更令人可喜的是,2010年12月28日,鞍钢宣布全年钢产量超过3000万吨,并将进入世界500强。龙老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希望走向世界的鞍钢乘风破浪,成为钢铁行业的一艘旗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