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中调结构,首钢形成“一业多地”新格局
●众多绿色环保新产业纷纷落户首钢老厂区
●北京300多家“三高”企业停产退出,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四大传统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基本到位
1月13日,首钢集团总公司举行“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标志着首钢搬迁已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性阶段。
将一个年产800多万吨的钢铁企业整体停产,需要安置分流职工6.47万余名,规模大、难度高、工作繁重复杂,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首钢搬迁,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工业迁移,不仅为首钢趟出一条新路,也为北京和老厂区所在的石景山区搬出一片新天地。
以退为进,首钢“一业多地”具备3000万吨产能
首钢老厂区距天安门只有17公里,前身是1919年开始建设的石景山钢铁厂,新中国成立前30年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新中国成立后,首钢成为北京为数不多的以“首都”冠名的企业,是北京工业的标杆企业。在鼎盛时期,首钢一家企业的利税就占到全北京市税收的1/4。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为全国首位。
随着首都城区变大,区域条件和环保压力限制了“钢铁巨人”的进一步长大。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国家没有批复发展规划,首钢多年来不能在北京地区扩大规模,基本上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状态。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首钢却还是维持1994年的800余万吨产量不动。
“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两难选择,在申办奥运时尘埃落定。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在顺义建设冷轧薄板生产线,至2010年底完成搬迁。
在北京逐渐熄灭高炉的同时,渤海之滨,河北曹妃甸,京唐钢铁厂一期工程全面达产,将达到年产钢970万吨的生产能力。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基地正在崛起。这里集中了目前我国最大、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型焦炉、烧结机、高炉、转炉等设备,如亚洲最大的4座7.63米特大型焦炉。
搬迁调整前,首钢一无高端板材生产线,二无高端板材技术。走出首都,首钢率先启动的迁安钢铁项目,上马的第一条生产线就是在京一直未获批准的2160毫米板材生产线。
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钢铁主业形成了“一业多地”发展新格局,具备了3000万吨产能规模,21世纪新首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首钢董事长朱继民说,今后首钢将以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作为发展的新起点,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把首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钢铁联合企业。
“十里钢城”将崛起绿色新产业群
素有“十里钢城”美誉的石景山首钢工业区,面积有8.56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中央商务区。在北京人眼里,位于首都西部、“上风上水”的首钢厂区是一片宝地。钢铁主流程停产后,这里会不会成“空巢”?
“人们不会因为首钢搬迁失去对这座钢城的记忆,一些标志性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将作为工业文化遗产永久保留。”朱继民说。
几十米高的厂房、纵横的铁路、巍峨的高炉……首钢石景山厂区,熄火后的3号高炉前,规划设计人员正反复斟酌未来首钢博物馆的设计方案,期望能保持某座高炉的原貌,因为每颗螺丝钉都是工业革命的文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程平教授,是首钢工业区改造设计的中标者,担负首钢博物馆规划设计任务。在他的设想中,老首钢应该发展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早在2007年4月,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就已出炉,定位为“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目前主厂区改造正在进行整体策划、规划深化、土地一级开发等前期工作。中国动漫游戏城先期启动项目——首钢二通铸钢清理车间改扩建工程已经竣工,正在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动漫、游戏以及衍生品生产企业入驻,最终将建成集创意、研发、生产、展览、交易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制造业总部集聚区”、“设计之都”、“创意商务区”……陆续落户首钢老厂区。其核心只有一个:绿色环保新产业。这里将重点发展符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定位的新兴产业,包括高端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最终将形成每年1000亿元以上产值,打造一个没有钢铁的“新首钢”。
首钢搬迁,撬动了北京产业结构调整
对北京而言,首钢具有标志性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要建设全国的经济中心,要求承载更多生产功能。首钢成为体现这一决策思想的重要棋子。如今,首钢华丽转身,石景山产业再造,也成为首都转型,产业优化调整,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个缩影。
首钢搬迁首先还给首都蓝天和绿地。第一座高炉停产,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硫48吨,有组织粉尘排放100吨,无组织粉尘排放84吨;二号焦炉停产,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24吨、烟尘排放量4.05吨、粉尘排放量189吨。石景山区冶炼、热轧生产全部停产,粉尘、烟尘、二氧化硫将基本实现零排放。
2010年12月31日,首都空气质量以一个最好的优等天“收官”。全年空气质量达标蓝天总数定格为28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4%,比2005年的234天多了52天。
北京天更蓝水更清,不是因为不发展、发展慢了,而是因为产业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北京累计300多家“三高”企业停产退出,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四大传统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基本到位。获益于此,北京2009年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0%的目标。
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同时,北京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05年的69.6%提高到2009年的75.5%以上。据介绍,北京服务经济突飞猛进,规模和贡献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城市平均水平,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四大高端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9%。
毫无疑问,不管是北京的治污减排还是产业调整,在搬迁中发展的首钢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