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22日,第十四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论坛在北京召开,重点围绕新型能源产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交流。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新型能源战略是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在本次论坛及分论坛上,权威专家、机构负责人等从不同的领域讲解了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摘编了他们的部分发言和观点,以期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尤其是资源能源等相关产业的节能减排。
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
工业的节能降耗要靠发展循环经济
在我国的能源消耗构成中,最大的是工业,其中包括发电、钢铁、运输、化工等领域。工业的节能降耗是要发展循环经济,这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第一步,也是主要的一步。以首钢搬迁改造为例:首钢石景山主流程停产以后,搬到曹妃甸,在那里新建了一条1000万吨钢铁产能的生产线。同时,这个钢铁厂还具有其他功能,不仅是生产优质的钢铁,而且把所有生产过程的废气物理热、化学热利用过来发电,不用外部供电,用生产出来的废气发电,发完电的余热再进行海水淡化,所以该厂建在渤海的一个岛上,不需要外部供电,也不需要外部供水。同时,它还可以消化京津塘地区每年150万吨的废钢、25万吨的废塑料。此外,该项目还建设了水泥厂,利用炼钢、炼铁的炉渣生产水泥等建筑材料。因此,该项目运进的原料一方面是来自海运的铁矿石;另一方面是从秦皇岛运过去煤炭,产出的产品则包括钢材、水泥、建材等。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人均排放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现在我国是美国的1/4,是日本的1/2。因此,我国应该按照联合国的规定,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减排标准应按照每增加1万元GDP减多少计算。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第一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采用物联网是走向绿色经济的突破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建立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创造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智敏: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工业科学化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业生产力大幅度增强。
但我们必须看到,与世界主要产能国家相比,我国煤炭地质条件还相当复杂,煤炭资源种类多,开采难度大,煤炭资源开发面临诸多的问题,生物矿井钻探科技等重大技术领域的研究亟待突破,煤矿安全高效开采亟待攻关,大型装备制造能力亟待提高,煤矿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体系亟待完善。与此同时,行业创新体系机制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与体制机制的矛盾依然存在,煤炭科技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
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研究,明确提出了煤炭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和“31898”的奋斗目标。
一是开展煤炭重大灾害防治、煤炭资源高效开发和煤炭转化三大技术领域研究,争取获得一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二是推动煤炭资源开发保障、煤炭高效开采、煤矿信息和管理现代化、煤矿安全预警及救援等十大重点领域的科技发展,攻克一批重大的关键技术难关。三是开展煤矿多元地质灾害防治、煤矿高效开采、露天煤矿的安全绿色开采,以及煤矿千万吨级高效选煤、低节煤技术等综合利用八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影响煤炭高效发展的技术难题。四是建设千万吨级高效制度化开采煤矿、绿色开采与生态矿山、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深度矿井防治、煤层气开发以及大型煤炭液化等九大示范工程,推动煤炭的科技产业化。五是推广煤炭高效开采、煤炭安全防治与科技救援等四个方面80项先进技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到2015年,煤炭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将达到45%以上,企业科技投入达到当年营业收入的3%,煤矿安全高效开采与洁净高效利用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煤炭深加工和新型煤化工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5以下,煤炭科技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伏秋:
企业能效对标管理及应用的方向
“十一五”企业能效对标管理实施进展
能效对标管理是指企业为提高能效水平,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标杆,通过管理和技术措施,达到标杆或更高能效水平的节能实践活动。能效对标管理的应用价值包括:一是企业能源管理绩效评估,通过辨识最佳节能绩效及其实现途径,企业可明确本企业能效水平、能源管理需要改进之处,从而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能效改进措施;二是提高企业能源管理绩效水平,通过设定可达到的节能目标来改进企业的能源管理绩效,全面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三是持续提高能效水平,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测量各部门能源投入产出现状及目标的方法,可达到持续改进能源管理薄弱环节的目的。
我国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2007年)主要目标为:促进重点耗能企业能效管理上水平、上台阶,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重点工序能耗大幅度下降,部分企业能效水平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行业能效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目前,我国能效对标支持政策主要有:国家、地区节能技改项目财政奖励,22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国家、地区节能奖评选与奖励,媒体宣传等。
“十二五”企业能效对标管理应用展望
“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包括“指标更绿”、“约束更多”、“难度更大”。为此,“十二五”节能需要从五大方面全面深入推进。一是全面节能,从资源的开采、加工转换、终端利用诸环节开展节能;二是系统节能,把节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现节能升级;三是管理节能,实施精细化管理;四是循环节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五是信息节能,实现两化融合,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开辟节能的新天地。
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
多手段实现“十二五”降耗减排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9.1%,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14.3%,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了12.5%,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确定了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等约束性指标。我们必须不断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生态工程等措施,来实现上述目标。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助理张新:
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的标准化
节能和减排都需要标准化。什么是节能标准和减排标准呢?
节能标准
我国《节能法》共七章、八十七条,其中11个条款涉及节能标准。《节能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关节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和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节能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严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节能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节能标准共计157项,包括:强制性的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44项,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27项,重点工业用能设备节能监测标准21项,重点工业用能设备经济运行标准8项,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标准7项,其他重要节能基础标准10项,其他重要管理标准20项,节能检测、计算标准20项。
能耗限额系列标准:2006年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提出,由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和国家标准委工业一部直接领导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同有色金属、电力、钢铁、化工、建材五大行业协会组织70多家单位和上百位研究人员,经过艰苦努力于2007年完成。第一批能耗限额标准涉及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等五大行业的粗钢、焦炭、铁合金、碳素、烧碱、黄磷、合成氨、电石、平板玻璃、水泥、陶瓷、电解铝、铝冶炼、铜冶炼、锌冶炼、镁冶炼、镍冶炼、锑冶炼、铅冶炼、锡冶炼、铜管材、铝及铝合金挤压产品和常规火力发电机组等22个产品;2010年又颁布了氧化铝等5项能耗限额标准。
减排标准
这里所涉及的减排是温室气体减排,不包括环境污染物的减排。总体来说,相对于节能工作,温室气体减排及其标准化工作相对年轻。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不可分割,多数重复,却不完全相同。
温室气体减排标准化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一贯关注各种全球热点问题,并努力通过标准化的方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I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从2002年起成立工作组着手制定温室气体管理方面的标准。
ISO14064-1,2,3:关于组织、项目层面温室气体排放量化、监测、报告及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方面的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于2006年正式发布。
ISO14065:有关审定与核查机构要求的标准,于2007年初发布。
碳标识是指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产品生命周期———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碳足迹)在产品标识上用量化的指数表示出来,以标识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影响:相关标准方法复杂, 我国基础工作薄弱,缺乏相关数据支持,掌握使用困难;国际标准的广泛应用有可能给我国带来大面积的行业“技术入侵”,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国际标准的全面推广实施可能对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带来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标准用于为碳税提供技术支撑,也会对我国出口商品形成威胁;推广实施气候变化国际标准对我国企业碳排放评价工作带来较大的技术难度,增加成本,影响竞争力;产品碳足迹走向认证、标识的可能性很大,将影响我国产品出口。
企业温室气体量化核算的意义:
第一,切合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未来温室气体管理策略提供途径。企业可以通过这一行为提升自身的形象,向利益相关方展示其致力于全球气候环境改善的承诺。
第二,公司内部可以借此机会逐步建立起核算、监测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机制,以助于跟踪温室气体减少排放和增加清除活动的进度。
第三,可从温室气体核算的过程中寻找降低碳排放量并降低能源消耗的潜在机会,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可为公司的温室气体报告提供保证,增强温室气体核算、监测和报告的可信度、一致性、透明度和可靠性,有利于取得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与认可。此外,还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或增加清除的授信和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