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武钢宣布出台9月产品价格:冷轧上调400元/吨,热轧上调350元/吨,镀锌上调500元/吨。在钢铁市场刚刚进入大跌通道之时,武钢居然逆势涨价,这颇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武钢此时涨价,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试图通过涨价的方式来稳定下跌的钢材市场。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表示,武钢此时涨价,犹如螳臂挡车,无法阻挡住钢铁市场的下跌之势,属于“自杀行为”。
武钢涨价“不合时宜”
武钢涨价,属于企业自身行为,结果最终会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武钢的涨价行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不合时宜。
就在武钢涨价前夕,国内钢材价格连续大幅下跌,钢材市场开始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迫不得已,不少钢企开始重新调整出厂价。日前,柳钢、沙钢等众多钢企都大幅下调了产品价格,如沙钢螺纹钢价格下调达470元/吨。
虽然武钢试图通过提高钢价提振市场信心,但效果十分有限。8月25日,上海建材市场价格继续回落,免检大螺3620元-3630元/吨,每吨下跌80元;普线3620元-3630元/吨,下跌60元吨;高线3650元-3670元/吨,每吨下跌70元。市场并没有因武钢的涨价向上调整。
“市场价格下跌,钢厂不是通过和贸易商融合,而是想通过提价的方式,以一种特殊方式来化解市场风险,这种做法其实是中国钢材流通领域,甚至是中国钢铁产业矛盾的一个体现。”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分析师赫荣亮表示,中国钢铁产业本身问题多多,产业乱局之下,钢材市场的各方参与者,抱着赌博心态,像炒股一样买卖钢材。钢厂不停提价,钢贸商不断追高,接力棒不断传递,最后,高价资源被囤积到仓库里,而此时钢价却开始大幅下跌。在生产领域,中国钢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从国内产业链来看,具有一定强势地位,在销售钢材过程中,必然会将这种垄断的优越感也渗透到销售环节。
武钢涨价属“自杀”?
“钢厂不惜以流失客户来提价,这种行为更像是自杀。”赫荣亮分析,钢材品种不同,钢厂的优势也不同,目前,建筑钢材市场竞争比较充分,沙钢等企业就大幅度下调价格。而在汽车等板材领域,由于专用性较强,厂商依赖钢厂的程度高,所以钢厂不惜提价,但最终其客户还是会因为价格过高而流失。
目前,中国的三大钢企,宝钢、鞍钢和武钢都提高了9月份产品价格,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与目前的市价倒挂高达1000元之多,远非正常。
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这些企业试图通过提价维持高利润之外,还可能与铁矿石价格谈判结果迟迟未决有关。三大钢企的提价,在主观上可能只是支撑起下跌的价格,但在客观上,却恰好配合着力拓、必和必拓的要价行为,使得中钢协的铁矿石谈判难以达到最终的效果。此语虽无根据,但前不久,有消息称,一些大型钢企上书相关部门,由于“中钢协有勇无谋,错失几次铁矿石谈判良机”,要求铁矿石谈判权回归宝钢。由此看来,中国钢铁行业内的利益矛盾冲突显而易见。
“不敢说武钢的涨价与铁矿石谈判是否有关,反正钢厂不怎么关心成本,只关心成本能否转移到下游。”赫荣亮表示,大钢厂这种逆市操作,是建立在仅有的那么一点垄断基础上。其实,钢厂应该让渡其优势,培养下游。赫荣亮表示,在国际上,钢厂、钢材贸易商共进退,国内却互相搞斗争。如在钢材贸易领域,日本市场推行钢材代理制,钢厂95%以上的产品是通过综合商社或专业商社(即代理经销商)销售。各个综合、专业商社又通过参股、投资方式控制钢材加工配送企业在国内销售;通过海外机构在海外市场进行销售,而钢厂主要集中精力放在生产及市场战略的制定上和与其代理监督、协同执行上。
“以前的钢材价格,是钢厂定价模式。这种模式,供给短缺的卖方市场很有优势。但随着这个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过剩市场,买方声音很强大,所以钢价自顾自地下跌。”赫荣亮认为,在8月5日,武钢指导价上调幅度原来预定为800元,最终定为上调400元,上调幅度还是有所回落。我国钢材价格倒挂,表面上受损失的是钢贸商,但最终埋单的将是钢厂。
|